技術文章
高真空乳化機常見故障及解決方法
一、真空度不足或無法達到設定值
可能原因:
1. 密封件老化或損壞:鍋蓋、管路接口的硅膠圈磨損、開裂,導致空氣滲入。
2. 真空泵故障:真空泵油乳化、油量不足,或泵內零件磨損(如葉片、活塞)。
3. 管路泄漏:真空管路接口松動、焊縫開裂,或過濾器堵塞導致氣流不暢。
4. 真空表失靈:儀表損壞或表頭連接松動,顯示值與實際真空度不符。
解決方法:
- 檢查密封件,更換老化或破損的硅膠圈,涂抹真空脂增強密封性。
- 更換真空泵油(建議使用專用真空泵油),清潔泵腔并檢查磨損部件,必要時維修或更換真空泵。
- 分段檢查管路(如用肥皂水涂抹接口),緊固松動部位或補焊泄漏點;清洗或更換真空過濾器。
- 校準或更換真空表,確保儀表連接牢固。
二、攪拌系統異常(噪音大、卡頓或停機)
可能原因:
1. 機械部件松動:攪拌槳、乳化頭安裝螺栓松動,或軸承磨損導致軸晃動。
2. 物料粘度過高:物料稠度過大,超過設備額定負載,導致電機過載。
3. 異物卡阻:乳化頭或攪拌槳間隙內進入堅硬雜質(如金屬碎屑、未溶解顆粒)。
4. 電機故障:電機繞組短路、過載保護裝置跳閘,或電源電壓不穩定。
解決方法:
- 停機后檢查攪拌軸、乳化頭的固定螺栓,重新緊固;更換磨損的軸承(建議定期加注潤滑脂)。
- 降低物料粘度(如提前預熱物料或調整配方),或分批次投料避免負載過大。
- 拆卸乳化頭和攪拌槳,清理內部異物,檢查磨損情況,必要時研磨修復或更換部件。
- 檢查電機線路和電壓,復位過載保護器;若電機損壞,需專業人員檢修或更換。
三、加熱/冷卻效率低下
可能原因:
1. 加熱介質不足:導熱油或蒸汽管道堵塞、流量不足,或電加熱管結垢(電阻增大)。
2. 冷卻系統故障:冷卻水流量小、水溫過高,或冷卻夾套內壁結垢影響熱交換。
3. 溫度傳感器失靈:熱電偶或溫控表故障,導致溫度顯示異常或控制失靈。
解決方法:
- 清洗導熱油管道或電加熱管(可用除垢劑浸泡),更換老化的加熱管;檢查蒸汽閥門和壓力是否正常。
- 增大冷卻水流量,降低進水溫度(如加裝冷卻塔);定期化學清洗夾套內壁水垢(每年1~2次)。
- 校準或更換溫度傳感器,檢查溫控表參數設置是否匹配工藝要求。
四、乳化效果差(顆粒粗大、油水分層)
可能原因:
1. 乳化頭轉速不足:電機皮帶松弛、齒輪箱故障,或轉速設置未達到工藝要求。
2. 乳化時間過短:物料未充分剪切,或投料順序錯誤(如油相和水相未預混合直接乳化)。
3. 真空度不足:物料含氣量高,導致乳化過程中混入空氣,影響穩定性。
4. 物料溫度異常:加熱或冷卻不均勻,導致油相和水相未充分融合(如油相凝固或水相沸騰)。
解決方法:
- 檢查電機皮帶張緊度,更換磨損的皮帶或齒輪箱潤滑油;重新設定乳化頭轉速(如從2000rpm提高至2800rpm)。
- 延長乳化時間(如從15分鐘增至25分鐘),調整投料順序(先混合水相和油相,再開啟乳化頭)。
- 參照“真空度不足”解決方法,確保真空度達標后再進行乳化。
- 監控加熱/冷卻過程,待物料溫度均勻后再啟動乳化頭(如油相和水相均加熱至75℃)。
五、設備振動過大
可能原因:
1. 設備安裝不穩固:底座地腳螺栓松動,或設備放置在不平整地面上。
2. 攪拌軸或乳化頭偏心:長期使用導致軸變形,或部件安裝時未對中。
3. 物料分布不均:投料時物料集中于一側,導致攪拌時受力不平衡。
解決方法:
- 緊固地腳螺栓,使用水平儀調整設備水平度,必要時在底座加裝減震墊。
- 拆卸攪拌軸和乳化頭,檢查是否彎曲變形,重新校直或更換部件;安裝時確保同心度。
- 投料時均勻加入物料,避免局部堆積;攪拌初期采用低速檔,待物料混合均勻后再提速。
六、出料困難或堵塞
可能原因:
1. 物料粘度過高:膏體類物料冷卻后凝固,堵塞出料閥或管路。
2. 出料閥故障:閥門密封件老化、閥芯卡阻,或閥口殘留物料干結。
3. 管路設計不合理:出料管管徑過細、彎頭過多,導致阻力過大。
解決方法:
- 出料前適當加熱物料降低粘度(如開啟夾套保溫),或使用壓力泵輔助出料。
- 清洗出料閥,更換密封件;定期清理閥口殘留物料(如每次出料后用熱水沖洗)。
- 優化管路設計(如增大管徑、減少彎頭),或在管路外側加裝伴熱裝置防止物料凝固。
預防措施
1. 定期維護:建立設備保養臺賬,每季度檢查密封件、軸承、真空泵油等易損件,每年進行一次全面檢修。
2. 人員培訓:操作人員需熟悉設備原理和工藝參數,嚴禁超負載、超范圍使用。
3. 工藝記錄:詳細記錄每次操作的真空度、溫度、轉速及異常情況,便于追溯和分析故障規律。
通過及時排查故障原因并采取針對性措施,可有效降低設備停機率,保證乳化生產的穩定性和產品質量。